请勿进入图片地址,以免中毒

纯主观,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

没龙标!

8月15日下午3:30的红剧场放映了斯科塞斯在1978年上映的传记形式的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的4K修复版。这是我在北影节的第一场电影,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大陆的电影院里,首次看到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

与以往斯科塞斯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发行过的DVD或者数字蓝光鲜为人知,网上的盗版寻找起来也相当困难,也就是说我们最简单观看的渠道基本上只有电影节,就像193分钟的《站台》和160分钟的《八佰》一样,因为极少数的人看过,所以在今年的北影节上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值回票价。

4K的修复在大荧幕上显而易见的能够让观众看清人物的细节。面容与毛发,都修复到了极为清晰的地步,不仅是此部,大部分的经典老片都被4K修复了,这也是本次北影节的亮点之一。

银幕缓缓展开,影片渐渐在the Band乐队的演奏中铺陈开来,伴随着金曲的交叉演奏和这个乐队几位创始人的访谈,本片得以成型。

在影片的开头,写着几行给放映工作人员的字“THIS FILM SHOULD BE PLAYED LOUD!”应该大声地放映这部电影,那感觉就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开头的标语:“请把显示器设置成16:9(来播放此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应该放在幕后来提醒工作人员的标示语被标注并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可见其声音在此片的占比与重要程度。

剪辑逻辑与运镜

这是影片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The Band乐队演唱到最高潮最响亮的部分时或者是观众尖叫鼓掌时,那时甚至影厅的音响已经可以用刺耳来形容,紧接着跳切的是非常安静的访谈时刻,而且这样的安静必须持续1-2秒,这是缓慢的,同时也是重复的,持续的。访谈的内容会和下一场演唱会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是马丁在架构纪录片整体性(完整性)的手法,穿插演唱会的前一幕是主创们的访谈。这种剪辑逻辑能够不再是一种单调的片段拼插,而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出后文的手段。

在一场场演唱会的台前幕后,运镜让影片的观众们沉浸其中,这是汉密尔顿所没有达到的,这也是此片马丁斯科塞斯最出彩的地方,分镜头脚本的写作。分镜头是一个导演自我风格表达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架构影片完整性的核心方式。马丁总能发现独特的角度来呈现舞台的人物之间的距离感。这样的场景呈现方式,正是差异化的表现,是导演魅力的展示。

全片金曲不断,印象最深刻是The Weight’

然后是后面Emmylou Harris和The Band合唱的 Evangeline’因为那段Emmylou Harris实在美的不像话。

影片最后在The Band的告别演唱会‘The Last Waltz’中缓缓结束,掌声伴随着演职表的滚动逐渐热烈起来,我被带回到现实,随着人们一起鼓掌,那感觉是最棒的。

《最后的华尔兹》4K修复版 红剧场票根

© 本文版权归作者 玫瑰花小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
图片小说月排行榜
图片小说推荐排行榜
  • 极速影院